杨坤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广文产特派员制度搭建城乡人才流通渠道助推全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乡村具有其独特的乡风民俗、民族特色,这些都是乡村发展旅游业、吸引广大城市旅游的核心能力。发展乡村振兴,就是要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形成旅游吸引力,挖掘与保护并行,传承与发展同步,让乡村既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地,又成为传统乡土文化的生长沃土。自我市启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以来,各县区以此为契机,招引优质创意机构与人才返乡入乡,深度挖掘和培育本土隐性乡创人才资源,营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良好生态,打造一批乡创品牌,推进本地文化产业发展,间接助力当地社区发展和振兴。为河南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总结出“河南样本”。
一、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以及人才流失等诸多困境,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崭新模式。文旅部门积极落实文旅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普适性路径,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迭代升级,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实例。
我们坚持系统思维、精准理念、开放思路,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广泛凝聚工作合力,通过发掘乡村文旅产业前景价值,扩大乡村群众文旅产业参与,取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324.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6%、54.2%;今年1-6月,全市共接待游客325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7.5%,复苏势头强劲,发展成效喜人,实现了“交旅文创出彩”与“乡村振兴扛旗”同频共振。全市131个文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激活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助推。
(一)文产项目高质高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聚焦以县区文产项目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光山县挂牌成立“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光山基地”,依托河南省乡村赋能中心,先后对接考察调研的项目团队53个,洽谈项目合作39个,其中已签约11个,储备项目28个。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和潢川旺鑫空心贡面工坊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司马光小镇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新县挖掘丰富的红色、绿色和古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建成大别山露营公园、武占岭漂流度假区等生态景点,建成摄影采风、文学创作等基地,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供给。浉河区实施“非遗点亮计划”,遴选柳林乡甘冲村、浉河港镇郝家冲村等作为示范点,聚力打造非遗空间和特色街区。截至目前,浉河区作为首批8个市(县、区)之一,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市县。通过“盘活存量、新建增量、改造加量”等方法,推进百家主题民宿、百家露营地建设,截止到今年12月,中心城区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羊山新区4个县区完成58家主题民宿、48家露营地建设任务,多样化“露营+”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
(二)产业发展多头并进。我们推动文旅产业多元融合,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良好格局。光山县围绕农特产业、红色产业、文旅产业等全方位发展,与杭州余粮乡创团队合作,打造茶叶、挂面等“一宝一坊”的共富工坊模式,打造企、村、农共建共赢的“共富生命体”,全县农特产品年销售额达50亿元;打造以大别山红色故事沉浸式体验为主线的向导体验馆,聘任村民为NPC工作人员,在地化培养人才,柔性引进文旅运营人才,开展“研学+”等多元农文旅融合业态。浉河区挖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手作体验包、吉祥符等300多款文创产品,带动周边露营、民宿、旅拍等十多个业态协同发展。新县依托红色资源,扶持发展红培机构26家,在17个乡镇打造现场教学点40余处、市级以上红色研学营地9处,开发“风、雅、颂、兴”四大主题研学线路34条;深入挖掘保护新县“豫风楚韵”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目前已打造运营11家,正在组建6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00余场次,惠及群众和游客7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重点扶持豫南民歌、地灯戏、三壁吹打乐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实现商业化演出,有力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
(三)城市品牌持续擦亮。我们精准发力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金名片”,区域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2023年7月,光山县策划实施区域乡创重点展示品牌活动“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推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功塑造“儿童友好城市”IP,共吸引230位儿艺专家、45家头部儿童品牌,被央视媒体报道60余次,全网阅读量超1.2亿,21.63万人现场参与,实现各项收入共计1.86亿元。商城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打造“商城工匠”“商城手作”品牌,推动剪纸、叶雕、根雕、毛底布鞋等工艺非遗产品向文创产品转化发展,突出商城炖菜技艺非遗活化利用,组建商城炖菜产业园,打造10家商城炖菜体验店,推进非遗工作市场化、产业化。新县大力发展“大别红营”研学旅行公共品牌,大别山红色教育游区域品牌价值达38.62亿元。浉河港镇郝家冲村结合信阳民歌、毛尖茶艺、豫剧等沉浸式演艺打造归拙园民宿“潮非遗”生活空间,创制归拙园“非遗长桌宴”,孵化出“泡在郝家冲”IP。2023年6月以来先后有4万人次到郝家冲旅游打卡,体验非遗项目,实现综合旅游收入800余万元。
二、工作经验
(一)试点先行逐步突围。鼓励县区先行先试,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抢抓机遇、大胆实践,引导带动全市充分挖掘乡村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一批本土乡创品牌,奋力走出信阳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光山县率先启动试点工作,积极引进“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遴选具备乡村创新发展理念的优质创意团队,选聘为“文化产业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首席运营官”,开展“一村一员”“一村多员”“多村一员”特派服务,引导支持在地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与村“两委”干部形成“双轮驱动”,共建人文乡村,共创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光山县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新县、浉河区成为首批河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成功创建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21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4个,浉河区东双河镇何塆村等10个村入选2023年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商城县长竹园乡等6个乡镇入选2023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浉河区东双河镇金河庄园等6家单位入选2023年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商城县双椿铺镇郭窖陶瓷文化产业园入选2023年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试点创建工作逐步突围“出圈”。
(二)集聚人才夯实根基。注重以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效。一方面,积极引进外来人才,成立红色文化宣教中心,主动对接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吸引掌握创意成果、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团队和创意、产业项目入驻,实行人才引进链长制;设立文产创意奖,对引进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间人”,直接给予经济奖励;打破限制性因素,不限来源、不限领域、不限形式引进文产人才,凝聚力量集中攻克重点问题,为开拓产业市场前景提供强大动能。另一方面,着力培养本土人才,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开办学习培训班等方式,开阔乡村文化人才视野,探索“师带徒”“熟带生”“传帮带”的人才结对培养机制;打破学历、资历、地域束缚,建立健全乡土文化人才、工匠型人才培育的“乡村模式”,注重发挥乡村文旅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带头作用不断壮大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三)优化服务强化保障。完善政策体系,编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政策文件,从资源投入、关爱帮扶、宣传引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出台激励保障办法,配套股权激励、专利资助、成果奖励、项目补助、生活津贴等多项政策,推行意见诉求“立即办”、政策兑现“提速办”和帮代办制度,确保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强化资金支持,依托国有投资企业,推进实施“投融建运”一体化,推动专业人才出思路、找点子、盘活市场,国有企业出资金、共建设,政府部门搞协调、抓进度、出保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强化培养和孵化服务,针对优秀创业项目给予必要资金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对乡村文化资源富集村进行整体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遗址遗迹挖掘保护。
三、存在问题
(一)思想观念有待提升。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角色,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让每一个乡村居民都参与其中。目前,部分县区村组干部、农民群众参与集体经济、文旅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能力不够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没能起引领作用。
(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为了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安全发展,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至关重要。我市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服务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到位,政策针对性不强,执行缺乏力度等。
(三)市场营销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有品质的市场化营销,才能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旅游,目前,各乡村地区因为缺乏市场信息和渠道,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动态,文化产品推广引流不够,不能对乡村旅游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位把握准确,倒致在激烈的乡村旅游竞争中不能脱颖而出。
四、解决方案
(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继承发扬和批判否定相结合,对传统乡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予以继承和弘扬,对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等糟粕进行批判和否定,树立高度的乡村文化自信自觉。要全方位讲好乡村故事,提高乡村文化感召力,增强农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活农民的文化主体表达意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
(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突出人才重要作用是根本。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使在资本、知识、综合能力等方面处于不同水平的当地人都能够共同参与、公平收益、同步发展。要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深入推进实施文旅行业主理人计划,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更快适应流量、市场、产品组合等的变化,开展文旅行业主理人培训工作,加强全市文旅行业主理人队伍建设。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中,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尽可能多地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放大文化资源优势是关键。做强文化产业重点要立足实际,深挖优势,找准特色,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真正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定更多的优惠、奖补政策。要围绕革命老区历史底色、青山绿水生态亮色、传统村落民俗特色,通过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村,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产业名片。要以特色文化为媒,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融合农文旅、贯通产供销,增加文化产业附加值,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
感谢您对信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予以监督和指导。
联系单位:信阳市文广旅局产业发展科 张立印 6659816
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