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建议办理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6238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甘军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我市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文旅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全面实施“1335”工作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富有信阳特色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324.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6%、54.2%;今年1-6月,全市共接待游客325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7.5%,复苏势头强劲,发展成效喜人,实现了“交旅文创出彩”与“乡村振兴扛旗”同频共振。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浓厚发展氛围。市委市政府和全市文旅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摆上重点日程,持续抓好落实。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全市文旅强市领导小组,创新召开2024全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全面实施“着力交旅文创出彩”工作部署,优化市交旅文创指挥部工作机制,搭建指挥调度、专家策划、专班推进、专业投资、专项督查工作机制,努力开创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相继出台了《河南省大别山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信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信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大别山主题民宿示范工程的十条意见》《促进信阳露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办法(试行)》等20余个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理清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浓厚乡村旅游发展氛围。全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推进暨大别山片区培训会、全省旅游公路现场观摩活动等相继在我市举办,信阳乡村旅游影响力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二)推进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坚持“项目为王”,强化重大项目引领,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2023年,实施乡村旅游相关项目189个,年度完成投资547.9亿元,投资完成率112.5%。围绕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指导创建单位谋划相关项目共2批105个,总投资达34.5亿,其中涉及使用衔接资金3.36亿,带动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4436人。争取2023年中央、省、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615万元,支持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三个一百”示范工程,建成开放各类营地95个、主题民宿59个、星级茶庄园35家,入选全国乙级民宿1家、全省首批四星级乡村旅游民宿两家。高标准推进光山县“文产特派员”试点、浉河区“非遗点亮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推动乡创品牌和优质产业落地聚集,光山县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新县、浉河区成为首批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今年1月15日央视一套《焦点访谈》“县里来了文产特派员”和1月18日人民日报《让农产品变好商品》,让光山县“文产特派员”制度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三)加强品牌创建,擦亮良好形象。结合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擦亮乡村旅游良好形象。2023年,创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省级康养旅游示范村14家及省级文化产业特色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等共25个,以上指标均居全省各省辖市首位。开创性开展了信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2023年评出44家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线路1条,数量居全省前列,信阳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有力带动了信阳乡村文创产品走红热销。今年春节期间,在国家4A级景区文新茶村,文新信阳毛尖最高日销售额超过5万;罗山皮影、“光山十宝”、淮滨泥叫吹等特色乡村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游客及市民的喜爱,线下线下销量同比有较大增长。

(四)坚持融合发展,深化工作成效。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突出文化主题,突出地方特色,坚持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深化发展成效。先后建成了信阳文新茶村、光山县东岳村、商城县里罗城村、新县田铺大塆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旅游景区,培育壮大了一批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精品民宿、农业观光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推进“两茶一菜”四化工程,发挥浉河区浉河港、董家河等茶艺之乡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建设一批星级茶庄园,大动茶旅融合发展;完成三批共60道信阳特色菜肴和一批风味小吃及制作标准,在全国认定并挂牌信阳养生菜品牌示范店(风味店)240家,获评中国“康养美食地标城市”,信阳菜品牌价值超300亿元,“品信阳菜,喝毛尖茶”成了一道亮丽的金名片。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建成非遗工坊64个、生产性保护基地15家,助推“非遗+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乡村民宿近300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4500余家,27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二、发展模式

坚持从每个旅游村实际情况出发,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市场需求,创新“五种模式”,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一是依托景区型模式。对依托景区的自然村以景区客源带动农家乐、民宿发展定位,形成与景区要素互补的发展模式。如新县田铺乡何铺村、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等;二是城镇周边型模式。对围绕中心城镇的旅游村,作为都市周末休闲区打造,发展采摘游、亲子游等,吸引周末休闲群体。如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息县谯楼办公处庞湾村等;三是美丽乡村型模式。对气候植被好的地方,把农村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和农村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模式,做多元经营文章,如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平桥区五里办事处郝堂村等;四是传统古村落型模式。对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性修复和文化传承,作为一个单体景点打造。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新县周河乡西河村等;五是多业融合型模式。以“乡村旅游+”方式发展带动农副产品加工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拉升产业链条,增加农户收入。如浉河区浉河港镇郝家冲村、新县田铺乡田铺居委会等。

三、存在问题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与省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对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均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发展氛围不够浓。乡村旅游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个别地方过多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富民不富财政,创建干劲不足,合力有待加强;二是中央、省、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用地、环保、财政激励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乡村旅游资金不足,用的不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是乡村旅游项目存在“散、小、弱”,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够牢,文旅融合不紧,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同质化发展的情况;四是缺乏乡村旅游运营、住宿、服务等从业人员,管理制度不全,服务水平不高。中医理疗、中医药膳、公共营养、健康管理等康养专业人才短缺,导致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四、下步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精神,全面深入实施“1335”工作布局,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聚焦食尚信阳、红旅研学、民宿露营、电商直播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多措并举、强化落实,全力抓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一是加快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步伐。以国家(省)级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等乡村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加速乡村旅游与文化、科技、商业、教育、体育、健康、美食、民宿等第三产业以及一二产业的融合深度,丰富产品供给,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做好“交旅文创出彩”与“乡村振兴扛旗”的同频共振,通过政策引导,明确乡村旅游发展定位,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乡村旅游等项目申报入库工作,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科学规范推进以奖代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聚焦配置到乡村旅游产业;三是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在乡镇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队伍,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发展。组建专家智囊团,有计划地选送有培养潜力的本土人才到高等院校和旅游发达地区学习,组织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通过职业培训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感谢您对信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予以监督和指导。

联系单位:信阳市文广旅局产业发展科  张立印   6659816

 

 

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