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信阳市文广旅局认真研究和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信阳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现状
(一)用非遗赋能产业发展
1.挖掘非遗资源,联通产业图谱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积极回应和深入实践,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信阳市以非遗赋能为抓手,进一步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命名信阳毛尖制作技艺扩展项目9项,延伸信阳茶艺、茶歌、茶舞、茶故事等周边项目15项,认定饮食类非遗项目46项,加大“商城炖菜烹饪技艺”“潢川空心贡面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播力度,积极推动“信阳菜烹饪技艺”“信阳焖罐肉制作技艺”等信阳菜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挖掘民俗类、音乐舞蹈类、民间文学类相关非遗资源。收集整理苏轼和淮南茶、朱元璋与罗山大肠汤、吉鸿昌与老万家糖炒栗子、院士与砖桥月饼等20多个故事,增强信阳茶和信阳菜的故事感、趣味性、可读性,创作相关微信表情包,拓展社会传播。
2.建设非遗传习场馆,守好传承阵地
建立文新茶工坊、广义茶工以及鸡公山清水村部茶坊等 15家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设立百年青云茶厂、周肖同茗茶坊12所非遗就业工坊,复兴元贞茶社、洪济茶社等8大茶社老字号。建立展示馆传习所60多个,全市茶非遗企业300多家。认定“罗山大肠汤”等信阳饮食类 非遗项目46项。同时设立瑞德丰、晓辉菜馆、宝多禄食品 公司等30多家饮食类非遗传习所。
3.孵化高质量人才,发挥社会引领作用
先后推荐认定了各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人、市 级30人、县(区)级60余人。现有手工茶制作手艺人5000 多人,持证茶艺师500多人,这些传承人群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开展“寻找信阳茶非遗传承人行动”,拍摄茶视频340余部,编辑出版《信阳茶志》《信阳茶史》等图书,宣传推介优秀茶人60多位。市文旅、农业农村、人社以及工会每年举办手工茶炒制大赛,2020年以来有200多位专业制茶师参加。信阳茶艺 传承人肖一柯等3人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乌龙酒酿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丽等 8 人荣获“信阳市技术能手”。认定了美食类市县级非遗传承人100多人,让厨师从后厨走到前台前端,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4.打造节会品牌,促进传承发展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信阳市连续举办33届信阳茶文化 节,总计400万人次参与。打造“端午茶会”“中秋茶会” “全民饮茶日茶会”等10多个茶事活动,形成茶节会品牌 矩阵。打造“周祖宏”“珺景与茶”“伍大师”“龙牙古汉 茶”等30多个手工茶高端品牌。 在各全域旅游景点、青年营地、民宿集群推出“围炉煮茶”,受到游客热捧。推出信阳菜“非遗包装”,将光山花鼓戏、罗山皮影、新县刺绣等乡土非遗元素植入挂面、糍粑、月饼、茶等特产的包装上,让农特产“潮”起来。
(二)发挥非遗工坊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1.打造全新工坊模式,覆盖产品全产业链
信阳市光山县赛山悟道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依托市级非 遗代表性项目赛山玉莲茶制作技艺,设立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该工坊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工坊”模式,吸纳1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茶叶家庭农场、36个茶叶加工大户 参股经营,工坊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基地周边6个村502户1528人脱贫致富, 带动茶农累计增收2500万元,户年均增16000元。工坊改造老旧低质茶园3200亩,新建高标准茶园1066亩。工坊与 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合作,组建15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建成500亩试验基地。
2.提升品牌设计,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河南旺鑫食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与郑州轻工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学院等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院校的支持下重新设计了商标 LOGO 和包装,提炼“三喜三面” (“三喜”即结婚、送月礼、过生日,“三面”即长寿面、长青面、 龙凤面)空心贡面文化特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工坊与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制定了《潢川空心贡面河南省地方标准》,编撰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 产品河南卷》潢川空心贡面篇。2023 年,潢川旺鑫食品有限公司创作并发布的《旺鑫贡面美名传》是我市首部非遗美食 MV,有效提升了贡面的美誉度。2025年,该工坊典型案例又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3.打通文旅新渠道,不断开拓新市场
信阳梅干菜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 先后举办非遗技能培训120人次,订单种植豇豆5000亩, 创造产值2500万。该工坊积极以数字赋能非遗传播,积极开拓线上渠道,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网络相结合,开通网络直播,通过用户留言、购买频率等,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帮助非遗传承人优化产品设计,精进制作技艺,生产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同时通过互动性与情境体验,让消费者可以轻松地了解每件非遗产品背后的文化 故事和制作工艺,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工坊还通过网络直播、视频拍摄上传等方式,宣传了 家乡的好山、好水、好民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
(三)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1.创新实践模式,促进成果落地
在信阳市浉河区试点,按照“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 题真做、成果落地”的原则,引入浙江财经大学优质团队和 创意导师力量,在浉河区楼畈村、甘冲村、郝家冲村、柳林 老街等8个村挖掘非遗故事、建设非遗空间、打造非遗文创, 全方位激活乡村文化动能,通过陪伴式在地乡建、非遗乡创等路径,将信阳非遗元素融入空间打造和文创设计中。集中 打造浉河区楼畈村、郝家冲村、何家寨、文新茶村、甘冲村 以及柳林老街等8个村点,推动非遗项目与自然肌理和人文景观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助 力、乡村重塑、传承人参与”的非遗振兴乡村新路径。
2.打造新型空间,塑造文旅新场景
擦亮柳林老街地锅豆腐品牌,对柳林老街进行全面提 升,达成协议36户,提升21个豆腐活态工坊,铺设道路石 材510米,美化老街立面3500平方米,新设景观40余处。在柳林老街研制豆腐宴,开发豆腐奶茶、豆腐衫、豆腐手伴 等20多款文创产品。创设柳林老街“豆腐 IP”,通过举办 以非遗为主题的展陈、市集、亲子联动、青年团建等系列活 动,塑造文旅新场景。
3.孵化非遗 IP,促进乡村破圈引流
挖掘楼畈村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汪家拳,创设楼畈 村“功夫拳娃”IP,融入二十四节气研学、汪家拳传习、亲 子菜园等20多处乡村文旅场景,研发具有本地文化和民俗 的图案,开发雕版、拓印等体验活动,研制手作体验包、新 年吉祥符等文创产品,实现每月研学3000多人次。设计团队与归拙园民宿合作,打造“乡宿、乡学、乡味、乡作、乡 创”等“六位一体”的归拙园民宿生活空间,传承发展信阳民歌、毛尖茶艺、皮影戏、茶歌、茶舞、大鼓书等本土非遗,让青年人来打卡、创业、生活。2023年以来,先后有20万人次来郝家冲旅游,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50万元。
二、下一步打算
非遗是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载体,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能够带动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乡村汇聚,发展乡村经济。下一步,市文广旅局将深入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赋能。
(一)强化非遗资源梳理与活化利用
认真梳理乡村非遗资源,立足资源禀赋培育非遗特色产业,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新生产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助推非遗技艺升级焕新,推动非遗项目与乡村特色产业结合。如进一步发挥各类非遗工坊的作用,支持和引领对传统技艺中的食品制作、手工艺品制作等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对接电商平台和文旅市场,培育和扶持非遗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夯实“非遗+电商”“非遗+文创”等特色产品体系。
(二)实施“非遗点亮计划”
持续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开展非遗进乡村、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工作,选取具备基础的鸡公山景区、丁李湾、南湖山居民宿等点位,打造非遗空间、乡村特色文旅场景。组织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技艺培训、展演展示,结合乡村节庆、农事活动,开发非遗研学课程等,推出非遗主题研学、民俗体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参与。推动非遗项目与乡村自然肌理、人文景观深度融合。
(三)完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保障机制
加强部门协同,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开展非遗传承人与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构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师徒传承、群体传承等多元模式,提高传承人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一批“懂非遗、会经营、能带动”的乡村非遗人才。挖掘培育青年传承人群,激发年轻一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非遗传承人、非遗相关企业、院校搭建桥梁平台,对非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设计开发非遗及其衍生产品,并融入乡村旅游之中,加强非遗的活化利用,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延续乡土文脉。
衷心感谢您对信阳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主办单位: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人:余秋君 联系电话:6301258
202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