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建议办理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63005号提案的答复

江燕如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和民间文化扶持引导、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针对性强,建议务实,对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两个更好”重大要求,着力文化繁荣兴盛,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优化服务效能,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强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博物馆(纪念馆)41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1个、美术馆2个、乡镇文化站210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71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57个,实现了市县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2021年以来,我市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积极推动城市书房、村史馆、非遗工坊(传习所)建设,信阳毛尖博物馆、光山花鼓戏传承中心、濮公山自然博物馆等20家先后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榜。郝堂村史馆、司马光小镇农耕馆、新集村拙匠书院、楼畈村汪家拳非遗传习所、踅孜镇淮河印社等一大批乡村文化空间,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线。

  二、着力服务基层,落实文化惠民。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建设,以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将群众文化活动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广泛发动乡村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文艺团队等,组织“三区”人才、专业文化人员和志愿者走进乡村“结对子”,对社员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开展广场舞培训、非遗直播带货以及民间文艺展演等。全市共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642个,发布作品22757个,注册社员6057人,作品点赞量139W。坚持农民原创,自编自演的固始县“蓼花烂漫乡村文化合作社”等12家文化合作社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新县毛铺村“留耕文化合作社”、光山县“司马光小镇文化合作社”、“花山寨红色文化合作社”、固始县“三河尖柳编文化合作社”等结合本地实际,将非遗传承、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红色研学等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立足乡土民间文化,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讲好信阳故事,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引导本土乡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村歌《土门不土》、茶歌《一杯毛尖茶》、舞蹈《淮水花挑情》、民歌《车水薅秧》等乡村题材文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赛事大奖。创作推出了红色题材嗨子戏《长淮飞渡》、皮影电影《有戏了》、新编花鼓戏《花山寨》、音乐剧《银杏树下的送别》、小品《村晚戏中戏》等一批有力量、有温度、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光山县文殊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固始县三河尖镇(柳编)、息县(嗨子戏)、潢川县踅孜镇(篆刻艺术)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弯柳树村入选“四季村晚”全国示范点,东岳村入选“咱村有戏”全省示范点。

  三、聚焦问题短板,提升服务效能。社区文化服务方式单一、人员缺乏、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成为共性问题,导致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不活跃,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针对提案中提出的“资源整合不足”“群众参与度待提升”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一是强化资源统筹。建立“社区+民间文化”联动机制,推动图书馆、文化馆资源下沉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供给。二是培育特色品牌。挖掘信阳民歌、剪纸、花鼓戏等本土文化,打造“一社区一特色”试点项目,支持民间艺术团队与社区结对共建。三是数字化推广。利用“信阳文旅云”平台开设线上展播、教学专栏,扩大民间文化传播覆盖面。四是完善激励机制。结合文化志愿服务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设立“优秀社区文化带头人”“民间文化传承贡献奖”,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关注民间文艺、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的重要抓手,我们文化主管部门责无旁贷要坚持以基层为着力点,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再次感谢您对文化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给予监督和指导。

  主办单位:市文广旅局联系人:郭雪 电话:6301256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