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要新闻

山水茶都“破圈”生长 美好生活“出彩”绽放

  “文旅产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在信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俊开场便道出了文旅工作的深层意义。回顾“十四五”,她用“步履坚实、收获满满”八个字概括,一幅“在河南,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信阳”的生动画卷,正在豫南大地上全面铺展。

  “十四五”信阳文旅这份答卷成色如何?我们不妨透过三大看点,感受信阳文旅的澎湃脉动。

  看点一:融合“破圈”,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出道”

图片

  露营基地引游客打卡

  如果说过去的信阳文旅是“星星之火”,那么“十四五”期间,通过深度的“融合+”战略,已然形成“燎原之势”。

  信阳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而是大胆玩起了“混搭”。茶旅融合让文新茶村、何家寨露营基地成为爆款,游客不仅能品毛尖香茗,还能住茶山帐篷,仰望星空。红旅融合则让大别山精神可感可触,信阳红色旅游案例跻身全国典范,“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更晋升“国家级”,成为一条贯穿历史的风景线、致富路。交旅融合巧妙地将绿水青山、红色遗址串联成珠,形成了“景在路上,路在景中”的全域旅游网。

  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推动。《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等文件提供政策护航,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精准落子。更令人振奋的是,信阳的茶文化与非遗民俗,已然“走出去”,登上了联合国总部和世界旅游组织总部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打破边界、跨界融合的“破圈”效应,为信阳文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看点二:文化“圈粉”,从“阳春白雪”到“家门口的诗意”

图片

  古村落成为热门景点

  文旅发展,其核心在“文”。信阳在“十四五”期间,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让公共文化服务“暖”起来,成功“圈粉”千万市民。

  文化遗产“潮”起来了。 信阳在全省率先为红色资源立法,《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竖起保护屏障。56个文物保护项目让历史遗迹焕发新生,14处国保、121处省保单位诉说着千年文明。非遗不再是“老古董”,61家非遗工坊让传统技艺变身时尚好物,2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城阳城址、黄国故城等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以及“博物馆奇妙夜”等创新活动,让沉睡的文物走进了现代生活,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打卡。

  文化服务“暖”起来了。 506处“颜值”与“内涵”并存的新型文化空间遍布城乡,相当于每片区域都有一个“精神文化充电站”。年均1.6万场文化活动,从“千戏送千村”到“市民艺术夜校”,从广场舞大赛到“四季村晚”,真正把欢乐送到了百姓家门口,惠及群众近1000万人次。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申”声不息》《花山寨》等舞台作品叫好叫座,非遗电影《有戏了》更是斩获2024年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金兰奖,实现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

  看点三:品牌“出圈”,从“深闺佳人”到“网红顶流”

图片

  固始郁金香花开美如画

  酒香也怕巷子深。“十四五”期间,信阳文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创新的方式,让自己“被看见”,成功塑造了独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硬核实力是底气。 品牌打响离不开产品支撑。A级景区总数跃居全省第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数量名列前茅。信阳充分发挥“红绿”本底,立志打造“中国露营之都”和中部民宿高地,103个标准露营地、125家主题民宿,以及全省唯一的国家5C级自驾车营地和入选全国案例的“信阳小院”,让“微度假”风靡一时。信阳菜荣获“康养美食地标城市”,毛尖冰淇淋、毛尖啤酒等跨界文创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茶菜水”深度融合,吃出了新意,玩出了花样。

  创新营销是引擎。 信阳善于“造节”“办会”,茶文化节常办常新,全国红色讲解员大赛、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美”等国家级活动频频落地,瞬间拉升城市能见度。同时,全力构建新媒体矩阵,年曝光量超2亿次,让信阳美景美食“刷屏”网络。冠名“信阳毛尖号”动车,让品牌飞驰在祖国大地;常态化外出推介,则让信阳形象深入重点客源地人心。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47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11亿元,年均稳定增长。这背后,是信阳文旅从“资源”到“品牌”再到“效益”的完美转化。

图片

  李家寨镇片片枫叶醉游人

  “回首过去,步履坚实;展望未来,信心百倍。”任俊局长表示,“十五五”新征程上,信阳文旅将站上新起点,继续深耕,努力将文旅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信阳实现“两个更好”贡献更磅礴的文旅力量。信阳,这座山水茶都,正以更加开放、自信、活力的姿态,邀请八方来客,共同体验她那独具魅力的“美好生活”方式。(文/图 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