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关于做好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提案》的答复

来源: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网 发布时间:2021-12-16 07:37:16



谭先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案已收悉,市政府对您所提出的意见高度重视,经市文广旅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和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截止目前,信阳市有信阳民歌、罗山皮影戏、光山花鼓戏、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40项市级代表性项目、352项县级代表性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33名、市级302名、县级558名。建成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馆48所,其中省级示范性展示传习馆2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0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58人。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蓄并收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精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历史悠久的“皮影戏”,类型多样的“信阳民歌”,说唱艺术“大鼓书”、“光州渔鼓”,独树一帜的“花鼓戏”以及泥塑、木雕、剪纸、草竹柳编、彩绘、彩陶等民间工艺。多彩斑斓的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厚重的信阳文脉,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不可缺乏之养分,滋润八百万信阳儿女。
       二、采取的措施
       信阳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深挖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是以社会力量为原动力,在拓展保护渠道上下功夫。近年来,信阳市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建非遗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大别山民俗文化村、王大湾民俗展示馆、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传习所、汪家拳传习所、八里畈民歌基地等十余家展示馆和传习。如汪家拳传习所,可同时培训500人以上。该传习所从2012年起,已经连续5年开展汪家拳展示和传承活动,在寒暑假培训青少年200余人次。信阳剪纸杰出传承人许煦常年开展公益性信阳剪纸传授活动,罗山李世宏皮影展示馆、黄崇信传习所常年接纳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公益性培训数不胜数,非遗活态传承深入人心。针对信阳毛尖制作技艺、商城毛布底鞋制作技艺、焖罐肉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建立多个生产性保护基地,其中信阳毛尖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10家、商城毛布底鞋基地1家、信阳焖罐肉生产性基地1家、地锅豆腐基地3家,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落实。商城毛布底鞋厂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将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起来进行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同时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目前有400多位制鞋艺人长期与公司合作,提供初级产品。
       二是以非遗活动为总抓手,在活态传承上不停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常态化,深受群众喜爱。常年在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非遗在青年学子中的传承。大力举办非遗赛事活动,融入非遗元素,形成协同发展局面。新县深入推进民歌事业的传承和发扬,自2010年起,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县民歌汇演(两年一届),让民歌传承得以赓续。近年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立足于本地的传承,还在省文化厅等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纷纷走出境外。2014年商城毛布底鞋赴台湾参加“佛光山河南文化季”活动,传承人向星云法师赠送了布鞋。2015年,潢川县锣鼓十八番赴澳门参加“根与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深受澳门同胞喜爱。2016年以来,连续两个春节,信阳剪纸连续五年赴国外参加交流展示。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2013年以来先后两次赴台、一次赴美进行了巡演。
       三是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在非遗研究和传承上出成果。发挥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地高等院校的优势,开展校地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师院、信阳学院、农林学院、职院均获批省级研究基地,如信阳师范学院的信阳地方戏曲和舞蹈、信阳农林学院的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研究、信阳学院的地方非遗、职院的信阳民歌等等,申报课题10余项,委托培养非遗传承人。目前已有出版了《信阳民歌》、《信阳民舞》、《信阳民歌合唱集》等非遗专著。利用有限资源,加大对传承人群的扶持力度。如光山县文殊乡免费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并且每年拿出8000元资金,补贴本乡8个民间文艺团队。罗山、潢川、商城等县区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激励当地非遗传承人开展演出活动。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陈光辉(皮影戏 国家级传承人)、李世海(皮影戏)、许煦(剪纸)、潘景娥(灶戏)、岳华(花鼓戏)、徐运生(花鼓戏)、齐金生(火淋子)等一批民间艺术家的脱颖而出,也带动了各民间艺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信阳市文广旅局以非遗业务管理培训为突破口,多次邀请国家、省非遗专家和领导来信授课,增强了工作队伍的能力,提升了非遗申报、管理、保护水平,也激发了基层队伍的工作激情。2016、2017连续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对乡镇文化站进行了一遍轮训2018年又举办剪纸.叶雕传承人群研培班。光山县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山花鼓戏”培训班,罗山县举办皮影培训班。
       四是以创新载体为突破口,在保护传承上求变革。在内容上坚持传统的同时,力求形式上的创新。如信阳民歌,2015年以来,利用信阳民歌原素材,打造首部民歌剧《八月桂花开》,是对民族传统音乐与民歌的继承与发展。光山县新编《官渡人家》《致富之路》两个花鼓戏剧目,将非遗传承与扶贫进行有机结合,冲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特点,实现了文化服务于经济、文化服务于社会以及文化引领精神风貌的多重效应。光山县采取“民办公助”方式,成立光山花鼓戏剧团。招募演职员20人,以老带新,以新促传。组织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公办或民办剧团,吸收地方企业及公益基金参与,投入100万元作为剧团运营的经费。演员的薪酬上摒弃以往的大锅饭的方式,按照绩效的原则分配,多劳多得,主角、配角、龙套的薪酬都不一样。通过薪酬的合理设计,提高剧团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剧团里无一个闲人”的效果。光山县利用花鼓戏国家级非遗金字招牌,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制定了《关于光山花鼓戏传承保护及公益性演出活动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与演出团体签订合同,购买花鼓戏一定场次,送到乡村、校园、企业。
       三、下一步打算
       一将加强宣传传播,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扩大非遗宣传,培养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意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几年,皮影戏、花鼓戏、信阳民歌进校园活动长期开展,社会反响较好,但是也有很多项目宣传展示不够。要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宣传渠道,如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在报纸期刊上开办专栏、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等手段,向社会进行推广。前两年,我市的毛布底鞋、锣鼓十八番先后赴台湾和澳门进行展演,皮影、信阳毛尖、叶雕、淮滨泥塑等非遗项目也参与了淮阳非遗周、河南省非遗月、周口农博会等展会活动,今后,我们还将促进更多的非遗走进省城,走出境外,弘扬展示我市悠久的传统文化。
       二将推进非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展示传播平台。重点针对已有的60个传统村落,建立旅游与传统村落相结合的示范区,如新县西河;推广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如郝堂民俗文化周;修复一批历史文化村落如光山白雀园明清街。支持建设若干个民俗博物馆、展示馆(如光山民俗展示馆)。全市建成国有非遗(民俗)展示馆10座以上,县级馆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中心城区馆应该超过3000平方米。同时,鼓励社会投资公益性非遗(民俗)展示馆建设,给予税收、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将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挥文旅复合作用。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利用本市各地不同特色的人文景 观和文化遗产构造了不同的文化空间,如将新县红色旅游与传统村落、豫南民居,商城大别山风情与商城民歌,淮河旅游与淮滨泥叫吹,浉河山水与信阳毛尖采制,灵山寺与罗山皮影戏,平桥美丽乡村与郝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结合,制造出具有休闲娱乐性质和高文化品位的民俗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快乐,流连忘返。
       四将做实生产性保护,提升非遗附加值。降低成本,降低准入门槛,引进社会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如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传统美术、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这些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经济利益,使非遗在生产中活态传承。深层次、多方位的将浓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如金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郝堂茶人家等,尽量集中地保持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
       五将加强非遗科研和人才建设,促进非遗保护科学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和进校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力度。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科研优势、教育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对代表性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保护,为传承人提供场地、器具、资金,方便他们进行公益性传承。
       主办单位: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人:王清丰
      联系电话:6301182  1593766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