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聚焦文旅文创 助推乡村振兴 ——新县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

来源: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网 发布时间:2022-05-06 09:03:05



近年来,新县紧扣“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和“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定位,坚持创新为魂、文化赋能,推动交旅文创融合发展、全域旅游迭代升级,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
       一、打造畅游全域大环境。实施道路升级、服务提质、景点增量工程,打造“快旅漫游深体验”文旅生态,构建“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全域发展格局。一是深化交旅融合。实施“1235”交旅融合示范工程,将县城区作为核心轴,建设两座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红色传承”“生态康养”“大别原乡”三条精品线路,实施旅游驿站、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景观小品五要素配套工程,推动G230、G106、S338等国省干道公路提档升级,建成S205旅游环线,精心打造“大别山(新县)1号旅游公路”,实现“处处是美景、路路能畅通、全域皆可游”。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完成5处城市书房的规划设计方案,计划10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坚持苦练内功,开办“红城管家”旅游培训班,组织全县星级酒店、旅游饭店、农家乐、民宿等从业人员,开展“中式烹调师”专项技能培训,打造“豫风楚韵、新县味”从业人才队伍。策划举办全县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承办全市红色讲解员大赛,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三是构建漫游网络。围绕“春季赏花踏青”主题,推出系列赏花线路,炒热了一批乡村美食、精品民宿、土特产品、网红打卡地,做强做大“赏花经济”。依托黄毛尖森林公园百花齐放自然风光,举办2022大别山(新县)乡村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大别山巅白云涌、黄毛尖上杜鹃红”黄金8 小时漫直播活动,实现与大河报、大象新闻、云上河南微博等100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百万粉丝在线观看。节假日期间开启“云游金兰山”“云端趣阅读”、“网上民歌教学”等线上文旅活动,在线参与者超过20万人次。
       二、开发多元体验新业态。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县乡村三级联动,推动“九镇十八湾”提质增效、多元新业态相融共生。一是做强乡村游。统筹整合农文旅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开发农事体验、田园采摘、赏花摄影等多元业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等21处。实施“十园兴旅”工程,打造杨高山银杏、西河油茶、苏河板栗、香山茶叶、箭厂河乌桕、百草苑观鸟等生态文化公园,推动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全县发展农家乐7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人。二是做精民宿游。坚持“小民宿、大产业”理念,推动实施“大别山百家主题民宿示范工程”,打造田铺大塆、西河湾、香山湖等民宿集群和民宿线路,建成水塝院子、西河恋歌、三生有杏、枫杨树下等各类精品民宿119家。今年以来,加快推进活水轩、乔木下、美栗山居等在建民宿项目,积极对接亿联控股、麻雀民宿、中原出版集团等品牌企业,达成一批合作意向。三是做优体育游。依托全省首条500公里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成功举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14场,策划打造金兰—千斤—陡山河—苏河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武占领漂流度假区、大别山露营公园、大别山银杏文化生态园、金兰体育小镇等融合型项目,打造摄影基地、观鸟基地、赏花基地、古树公园等新兴景点16个,推出水上乐园、玻璃栈道、网红桥、灯光秀等特色体验20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持续叫响了“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品牌。
       三、培育研学文创示范区。健全“创意大赛+文创企业+文旅产品”输出链条,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激活消费的旗舰劲旅。一是红色文化引领。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主线,加快实施大别山(新县)“百村传承·百村振兴”行动,大力发展红色游、研学游。完成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改造提升工程,推动红色首府5A级景区创建,首府路街区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全县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扶持发展红培机构26家,打造现场教学点40余处、市级以上红色研学营地9处、研学旅行线路24条,累计培训学员70万人次,叫响“大别红营”研学旅行公共品牌,大别山红色教育游区域品牌价值达38.62亿元。二是创意文化赋能。拓展运用大别山乡村文旅创客大会、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成果,瞄准“两茶一菜”(茶叶、茶油、信阳菜)、古民居等特色资源,打造创客空间、开发文创产品、研发特色美食,设计创意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田铺大塆”系列文创产品畅销市场。深化5G、大数据和现代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搭建“畅游新县”智慧平台,实现重点景区5G网络、语音讲解全覆盖。建成全市首家“中国淘宝村”,鼓励“网红直播”,引导“网络带货”,助推文旅经济持续升温。三是非遗活化利用。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与乡村建设、乡村运营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文艺表演、农耕文化展示等文旅融合产品,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供给,目前已打造成熟运营合作社11家,正在培训组建中6家,组织开展各类非遗文化活动900多场次,惠及群众和游客70余万人次。加快实施“点亮非遗计划”,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全县共打造村史馆、乡村剧场、乡村美术馆、农耕文化馆、民俗博物馆等非遗文化阵地30多处,建成非遗传习馆、非遗扶贫工坊、非遗研学基地11处,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非遗进研学”“非遗购物节”“非遗直播带货”等特色活动1200余场,“九铺十八坊”非遗文化与“九镇十八湾”旅游品牌相映生辉,有力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